太湖,《禹贡》曰震泽,《尔雅》曰具区,《左传》曰笠泽,《史记》曰五湖。《越绝书》云:“太湖,周三万六千顷。”张勃《吴录》云:“五湖者,太湖之别名。以其周行五百里,以五湖为名。”顾夷《吴地记》云:“五湖者,菱湖、莫湖、胥湖、游湖、贡湖。”《具区志》载太湖五百里。因积年风浪,冲坍堤岸,至清周?八百五十里。(《太湖备考》清金友理)
苏州蟹史可溯自春秋。元高德基《平江记事》云:“大?丁未,?中蟹厄如蝗,平田皆满,稻谷荡尽。吴谚有虾荒蟹乱之说,正谓此也。考之《?越春秋》,越王勾践召范蠡曰:‘吾与子谋?’。子曰:‘未可也。今其稻蟹不遗种,其可乎?’盖言蟹食稻也,蟹之害稻①。”“稻蟹不遗种”,《国语》卷二十一、宋苏东坡《古史》卷三十七、清高士奇《左传纪事本末》卷五十一等众多史料均有记载。稻蟹,陆放翁诗云:“稻蟹泖②中尽,海气秋后空③。”泖,为平静的湖面。可知稻蟹,为湖产之蟹。时称稻蟹,与其“食稻”相关。除上述吴中蟹灾,《晋书》卷二九载:“(晋武帝)太康四年(公元283年),会稽彭蜞及蟹皆化为鼠,甚众,复大食稻为灾。”而食蟹之史,虽可溯《周礼》之“蟹胥”,并有晋人毕卓④独醉于蟹。然至唐仍视为俗物。北宋傅肱《蟹谱》序云:“蟹之?物,虽非登俎之贵。”蟹之珍食始于南宋。南宋罗愿《尔雅翼》卷三十一云:“故谚曰:网中得蟹,无鱼可卖。近岁始珍食之。”
苏州历史上,蟹之种类颇多。明王鏊《姑苏志》云:“蟹凡数种,出太湖大而色黄壳软,曰湖蟹,冬月益肥美,谓之十月雄。出吴江汾湖者,曰紫须蟹,出昆山蔚洲者,曰蔚迟蟹,又江蟹、黄蟹皆出,诸品下。”清顾禄《清嘉录》云:“《府志》:‘蟹凡数种,出太湖者,大而色黄壳软,曰湖蟹,冬月益肥美,谓之十月雄。沈偕诗:肥入江南十月雄。’又云:‘出吴江汾湖者,曰紫须蟹。’莫旦《苏州赋》注云:‘特肥大有及斤一枚者。’陆放翁诗:‘团脐磊落吴江蟹。’又云:‘出昆山蔚洲村者,曰蔚迟蟹。出常熟谭塘者,曰谭塘蟹,壳软爪拳缩,俗呼金爪蟹。’”南宋高似孙《蟹略?吴蟹》:“姑苏娄县,即昆山也,有郁(州)吴塘蟹,特肥大。”又云:“杜牧诗:‘越浦黄柑嫩,吴溪紫蟹肥。’”书中列举了湖蟹、紫须蟹、吴江蟹、蔚迟蟹、谭塘蟹、吴塘蟹。
湖蟹即为太湖蟹。《蟹略》云:“松苕之蟹,太湖蟹也。”这是史料中首次出现“太湖蟹”称谓。宋龚明之《中吴纪闻》(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蟹:“吴之出蟹旧矣。《吴越春秋》云:‘蟹稻无遗种。’又陆鲁望集有《蟹志》,云:‘渔者纬萧,承其流而障之,曰蟹断’。又曰:‘稻之登也,率执一穗,以朝其魁,然后纵其所之,今吴人谓之输芒。’”元《平江记事》云:“吴中蟹味甚佳,而太湖之种差大,壳亦脆软,世称湖蟹。”明《苏州府志》(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云:“蟹,已见范志,盖淞苕之蟹,出西太湖,称江左第一,而吴江最盛。其次昆山之蔚洲吴塘所产特肥大,以及斤一枚为贵。”明《吴江志》(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云:“蟹,惟出吴江汾湖者,谓之紫须蟹,特肥大,有及斤一枚者,他处罕有。《大明一统志》云:‘蟹,出西太湖,称江左第一,而吴江□盛。’”陆放翁诗云:‘团脐磊落吴江蟹’。郭梅西诗云:‘请君听说吴江蟹,除却吴江无处买。’其称赏如此。”清《震泽县志》(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转引《蟹庐志》云:“松苕之蟹,西出太湖,称江左⑤第一,今邑中盛有之,出烂溪者(今平望一带)尤肥大而鲜。”
湖蟹产于太湖,但从史料上看,似皆为苏州地区所产,或与吴人“嗜蟹”相关。据《太湖备考》记载,太湖周边有三州十县:即苏州震泽、吴江、吴县、长洲,常州无锡、阳湖、宜兴、荆溪,湖州长兴、乌程。《无锡金匮县志》(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云:“蟹出青城乡玉圻者,膏腴盈壳,名玉爪蟹。”该志记载:“青城乡,县西北五十里,东招义,西阳湖,南神护,北招义。”从中可见,无锡唯一玉爪蟹,应产于阳湖,而非太湖。《湖州府志》(明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云:“蟹,九月十月间甚肥而味美,谚云:‘十月雄□大虫’,出曹溪者尤佳,谓之曹溪蟹。”《常州府志》(清康熙甲戌,公元1694年)云:“唯蟹则产于武进之芙蓉湖,名玉爪者佳。江阴之江蟹尤巨。”《宜兴县志》(清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中,无湖蟹记述。而在吴江、震泽、吴县、长洲当地县志中,均有产太湖蟹的记载。
苏州吴江太湖蟹宋时闻名江南,吴中洞庭太湖蟹也是名声遐尔。《蟹略??中致蟹》诗云:“天雨洞庭霜,寒驱蟹力忙。全然空俗味,只是作诗香。酒已方才熟,橙犹未肯黄。让渠茶灶火,和月煮沧浪。”宋范成大《吴郡志》云:“蟹,江湖海浦皆有之。”其虽未具体提及太湖蟹,但志中记载了隋炀帝时,苏州有一种“蜜蟹”,是为贡品。源自唐《大业拾遗记》。宋《太平广记?食》云:“吴郡又献蜜蟹三千头,作如糖蟹法。”此“蜜蟹”名甚皎美,曰缕金龙凤蟹⑥。《吴郡志》并记述时吴人“嗜蟹”之风。“然能发风生疾,故皮日休诗:‘病中无用双螯处’,陆龟蒙诗:‘药?应阻蟹螯香’。盖吴人所嗜也。”元仇远《稗史》载:“宋孝宗尝患痢,众医不效,?寿忧之过青宫,偶见小药肆,遣使问其能治痢否,对曰:专科。遂宣之。请得病之由,语以食湖蟹多,故致此疾,遂令诊脉。曰此冷痢也。”皇帝“食湖蟹多”,得了“冷痢”。可见宋时食蟹之风盛,而吴人尤“嗜”。从中还可看出,宋孝宗食之蟹为湖蟹。宋孝宗之都城为临安(今杭州)。杭州西湖历史上也产有“湖蟹”,且名头大:号称天下第一。然而,西湖湖蟹在宋是禁捕的,其后绝种。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四云:“旧时湖中产蟹……今湖蟹绝无。盖宋时禁采捕,傍多葑田,今直澄波彻底,旦旦而搅之,亦难乎其生育矣。” 且古杭州习俗,有鄙蟹之说。《蟹谱》云:“杭俗嗜虾蟆而鄙食蟹。”并记述一孝子田彦升者,因母好蟹,恐为邻居窥笑,而至苏湖买蟹,烧熟以布囊负归。清沈嘉辙《南宋杂事诗》云:“湖蟹年年出葑田,?阊八跪进尤鲜。不须将相矜雄略,茅店青旗认鞠天。”该诗注解云:“《随隐漫录》:‘姑苏守臣进蟹。’”杭州人“鄙蟹”之说,历史上有论争。南宋陈世崇《随隐漫录》所记,宋孝宗之食太湖蟹当真。足见时太湖蟹之声誉殊绝。
太湖蟹之历史,溯源春秋,萌动于唐,昌盛于宋,并延续至清。清中晚期,随昆山阳澄湖蟹一时名盛而渐隐于世。苏州昆山阳澄湖盛产大闸蟹。清《行水金鉴》云:“阳城湖,在县东南七十里,诸山泊泉,自寨兖二山南流,会滕县大乌泉水,汇而为湖,别为小河,自鸡鸣台以东溢而入运。”今专家学者考证,阳澄湖及周边湖荡于宋形成。因娄江河道阻塞,洪水泛滥扩展而致⑦。宋时,昆山郁州的吴塘蟹出名(《蟹谱》)。《重修昆山县志》(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中,记有蔚迟蟹:“出蔚洲村者,壳软而味佳,土人藏之土麻布中,其爪不露。”清同治《苏州府志》(冯桂芬⑧撰)云:“出太湖者,大而色黄壳坚,胜他产,谓之十月雄……今则出阳城(澄)湖商洋潭者为上。”可知,阳澄湖蟹历史可追溯至宋,而成名时间,应于1807年至1883年间,清中晚期。《蟹略》所载太湖蟹之名,著者南宋高似孙,生于1158年,卒于1231年。由此测算,太湖蟹距今应有800年的历史。
注解:
①《吴越春秋》今非全本。所载“稻蟹不遗种”,后人著书多有引用,考之不见于今本。《国语》所载,与高德基引用之《吴越春秋》句,只字不差。陆龟蒙《笠泽丛书》之“蟹志”及“记稻鼠”篇所引皆《国语》。
②泖:古湖名。在今上海青浦西南,有上泖、中泖、下泖,合称三泖。
③稻蟹泖中尽,海气秋后空:此句见《蟹略》卷二。陆游《剑南诗稿?秋社》:“明朝逢社日,邻曲乐年丰。稻蟹雨中尽,海气秋后空。不须谀土偶,正可倚天公。酒满银杯绿,相呼一笑中。”其中,“泖”字作“雨”,今人用“雨”。高似孙、陆游同为南宋人,笔者以为高似孙近。
④《晋书?毕卓传》载:“卓尝谓人曰:‘得酒满数百斛船,四时甘味置两头,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
⑤江左:古人在地理上以东为左,江左即为江东,现今苏南、浙江一带。
⑥《清异录》:“缕金龙凤蟹:炀帝幸江都,吴中贡糟蟹、糖蟹。每进御,则上旋洁拭壳面,以金缕龙凤花云贴其上。”
⑦见《湖泊科学》1997年第1期:《从古文化遗址看阳澄湖地区环境变迁与湖群形成》作者:倪华、吉磊 。
⑧冯桂芬:生于1807年,卒于1874年,吴县人。道光20年(1840年)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后官至詹事府左春坊右中允。晚年移居木渎而纂此志。同治十三年去世,其子承父志修成,于光绪年间刊行,故又称《光绪苏州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