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生长期蜕壳管理

摘要:

河蟹伴随着蜕壳而逐步生长,每蜕壳一次,体重和体积就跃增一次,它与鱼类的平稳递增生长不同,其增长的规律是阶梯式的。河蟹躯体被一层几丁质外壳包裹,要生长必须蜕壳,不但蜕去坚硬的外壳,而且胃、腮、前肠、后肠等器官也一并蜕去旧皮,连“胃磨”中的3块点板也都去旧更新。河蟹一般在15~30分钟就可以完成一次蜕壳过程,有时3~5分钟完成。

一、河蟹蜕壳现象

河蟹的生长过程,总是伴随着幼体的蜕皮或幼蟹的蜕壳而进行的。这是因为河蟹是节肢动物,具外骨骼,外骨骼的容积是固定的,当河蟹在旧的骨骼内生长到一定阶段,积贮的肌体已发展到旧外壳不能再容纳时,河蟹必须蜕去这个旧“外衣”,才能继续生长。将要蜕壳的河蟹,背甲呈黑褐色,停止摄食,选择安静隐蔽的浅水处进行蜕壳。

河蟹伴随着蜕壳而逐步生长,每蜕壳一次,体重和体积就跃增一次,它与鱼类的平稳递增生长不同,其增长的规律是阶梯式的。河蟹躯体被一层几丁质外壳包裹,要生长必须蜕壳,不但蜕去坚硬的外壳,而且胃、腮、前肠、后肠等器官也一并蜕去旧皮,连“胃磨”中的3块点板也都去旧更新。河蟹一般在15~30分钟就可以完成一次蜕壳过程,有时3~5分钟完成。河蟹每蜕壳一次,,头胸甲长各增加1/4~1/6,体重可增加30%~50%。成蟹的养殖生长期,根据实际观察,体重5-10克的蟹苗,自春季3月下旬开始放养,一般蜕壳5-6次后达到性成熟,至10月份上市可达150-165克,增重10-15倍。

二、河蟹蜕壳原理

河蟹的蜕壳由蜕壳素支配,蜕壳素又叫蜕壳激素,是一种类固醇激素,它存在于蟹、虾等体内,是一种内分泌激素。蟹体头部的Y—器官产生蜕壳激素,眼柄的X—器官产生蜕壳抑制激素,这两种激素同时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调节机体内部的生理平衡。X—器官位于眼柄中下部,是神经系统的一部分,外界环境由神经作用于X—器官,可以影响蜕壳周期。

在养殖生产中,判断河蟹是否要蜕壳,可采用以下方法:

  1、检查河蟹体色 蜕壳前河蟹体色深,呈黄褐色或黑褐色,步足硬,腹甲水锈(黄褐色)多。而蜕壳后,河蟹体色变淡,腹甲白色,无水锈,步足软。

  2、看河蟹规格大小(以放养相同规格的蟹种为前提) 蜕壳后壳长比蜕壳前增大20%,而体重比蜕壳前增长了近一倍。在生长检查时,捕出的群体中,如发现了体大、体色淡的河蟹,则表明河蟹已开始蜕壳了。

  3、看池塘蜕壳区和浅滩处是否有蜕壳后的空蟹壳 如发现有空壳,即表明河蟹已开始蜕壳了。

  4、检查河蟹吃食情况 河蟹在蜕壳前不吃食。如发现这几天投饵后,饵料的剩余量大大增加,如未检查出蟹苗,则表明河蟹即将蜕壳。

三、影响蜕壳的因素

1、天气影响:连续阴冷或者连续光照、高温,都会推迟蜕壳时间,如去年受到倒春寒影响,气温持续偏低的影响,积温少,河蟹第一次蜕壳比常规年份延迟20-30天左右,而且蜕壳效果不好,产生蜕壳不利,造成畸型或死亡现象。

2、饵料影响:河蟹生长期饵料一直缺乏,河蟹长期饥饿,蜕壳有可能停止,饵料和水环境中缺乏某些动物性营养元素(如钙、磷)也会妨碍新甲壳形成,造成蜕壳延期。

3、环境影响:河蟹蜕壳中遇到惊扰、干旱、附着物缺乏等,蜕壳的时间会延长或蜕壳不成功。有时1只或2只前足脱不出,仍留在旧壳中,这时的软壳蟹就缺少1~2只步足,有时整个身体不能从旧壳蜕出而死亡,称蜕壳未遂死亡。河蟹刚蜕壳,称为软壳蟹,是生命中最薄弱的时期,一般经过1个小时后才能活动,1-2天后新壳变硬,正常生长。河蟹在蜕壳过程中或刚蜕壳的软壳蟹会遇到敌害的侵袭和同类的残食,影响成活率。

四、抓好第一次蜕壳管理

河蟹的成活率的表现,第一关就是越冬后蟹苗第一次蜕壳的成活率。如果经第一次蜕壳能正常活下来,那么成蟹养殖全过程中,蟹种成活率达80%以上的把握是有可能的。

目前,经抽样调查,本地农民大多放苗河蟹规格在60-70个/斤,目前清明期间已经处于第一次蜕壳高峰期,规格稍大一些的将在这一周内迎来蜕壳高峰,预测4月15-20日期间可完成第一次蜕壳。

在人工养殖河蟹过程中,为避免发生河蟹蜕壳障碍,可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使河蟹顺利、按时完成蜕壳,具体有以下几种:

一、采取设置蟹礁,投放水草等措施保护蟹蜕壳;

二、向池塘泼洒一定量生石灰水,使水中的钙硬度维持在50毫克/升;

三、增加动物性饲料,如鱼肉与蚌肉,特别是螺蛳,其钙磷含量特别高;

四、在人工饲料中添加0.1%的蜕壳素,能使蟹种提早蜕壳或同步蜕壳;

除了做到以上几点外,还需保持水体合理的肥度,水草的密度,并可饲料中添加些钙、氨基酸等微量元素。到夏季高温季节,应经常补充外河水,使池水降温。

声明:

本文系本站编辑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