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蟹得名,清已有之。丰子恺先生在《儿时的记忆》一文中言道:“第二件不能忘却的事,是父亲的中秋赏月,而赏月之乐的中心,在于吃蟹。”看来,在中秋时节的餐桌上,蟹是一个风头十足的角色。也是,到了中秋才算真正拉开了吃大闸蟹的帷幕。
可是蟹为什么又普遍称为“大闸蟹”呢?《大闸蟹史考》记载“大闸蟹三字来源于苏州卖蟹人之口。”人家吃蟹总喜欢在吃夜饭之前,或者是暂时发起 的。所以这些卖蟹人,总是在下午挑了担子,沿街喊道:“闸蟹来大闸蟹。”这个“闸”字,音同“炸”,蟹以水蒸煮而食,谓“炸蟹”。这样的解释,尚不能尽 意。“有一日,在吴讷士家作蟹宴(讷士乃湖帆之文),座有张唯一先生,是昆山人,家近阳澄湖畔,始悉其原委。”
吴讷士是苏州草桥中学的开创人,父亲吴大徵晚清时官至湖南巡抚,甲午战争中当过刘坤一的副帅,一门三代,都是著名的古籍珍藏家。
张唯一就是方还,与王颂文同为吴讷士的好友,吴家的常客。顾炎武《天下邵国利病出》手稿,流失二百多年,为吴士讷所购得,又为方还和王颂文在吴家发现,并慨然承受相赠迎回昆山。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成为书林中的一段佳话。事有恰巧吴家设蟹宴,方还亦在座,包笑天作了有关“大闸蟹”称号的解释: “闸字不错,凡捕蟹者,他们在港湾间,必设一闸,以竹编成。夜来隔闸,置一灯火,蟹见火光,即爬上竹闸,即在闸上逐个捕之,甚为便利,之是闸蟹之名所由来 了。”竹闸就是竹簖,簖上捕捉到的蟹被称为闸蟹,个头大的就称为大闸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