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东太湖水域由于水质良好、水位适宜、水草茂盛,成为了太湖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地区。太湖大闸蟹作为苏州地产知名农产品,在这里拥有4.5万亩养殖示范区。
即使在大闸蟹日益火热、逐渐商业化的今天,太湖蟹农还是坚持用最朴素的方法养殖。目前在东太湖,网围养殖仍然是大部分专业渔民唯一的生产途径和生活来源。
穿过片片荷叶荡 秋分探蟹问蟹
伴随着阵阵凉意的秋风,穿过一片片荷叶荡,记者随快艇前往位于东太湖的太湖蟹养殖区,这一区域位于太湖水质最好的东太湖。太湖蟹于日前开捕,家家户户的围网中,都可以看见蟹农忙碌的身影。
记者走进蟹农华明强的养殖看管棚。60平米的屋子里,各种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吃饭的桌椅后面,是一个小小的灶台,屋子更里面,有一间够一人居住的小卧室。华明强说,一年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他就住在这里,与他的螃蟹为伴。
今年46岁的华明强出生在一个渔民之家。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鼓励渔民调整渔业结构发展网围养殖生产。他们华家兄弟5人随后便在太湖里围起了网、养起了螃蟹,成为了当地第一批蟹农。
见到华明强的时候,他刚刚划着小船完成了对网围的巡视。之后一直到傍晚,他都要和作为帮工的内侄一起,对湖里悬浮的水草进行清理。在华明强看来,蟹农的主要工作就是维持水体的生态平衡。
“蟹农们从蟹苗开始就注重对蟹的自然喂养。螃蟹是有野性的,只有活鱼活虾养出来的蟹才可以保持生猛。”华明强说。天没亮就要起床,旺季的时候夜里两三点才能睡觉,每天重复着差不多的劳作。育苗、投饵、巡网……不厌其烦地记录着蟹的生长情况,哪怕是湖里的水草,他也要特别注意。“水草太多了,不但会降低水体的含氧量,还会挡住阳光,螃蟹就容易长不大。水草少了,水质会浑浊,螃蟹蜕壳的环境就没有了,影响生长。”
即使在大闸蟹日益火热、逐渐商业化的今天,太湖蟹农还是坚持用祖上传下来的最朴素的方法养殖。可是,坚守总是要付出辛苦,对于太湖蟹农来说,最古朴的方法就意味着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也在追求螃蟹的品质的同时,缺少了寻找销路的时间。
“据我所知,目前太湖养蟹户中,能够自产自销的还不到20%。网围养殖仍然是多数养蟹户唯一的生产途径和生活来源。”华明强说。
祖祖辈辈生活在湖边的蟹农,对于经营着实无力。在他看来,与其把手伸向未知的市场,还不如安分守己地做好蟹农,等待丰收时候有经纪人来收购。但如今,投入成本年年涨,收入却不确定,让他对于养蟹的感情化作了一声长叹。
华明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他承包的15亩网围来说,养大闸蟹一年带来的收入只有3万到5万元。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15亩水面每年需要投蟹苗费2万元左右;一年的饲料6万多块钱。再加上为螃蟹投放水草、水面租赁等费用,不算人工费用,一年的投入基本在10万元左右。
个头大小决定了蟹的等级。15亩网围产出的大闸蟹,运气好的时候能卖个十四五万元,碰上异常天气、滞销还有可能亏钱。“2011年螃蟹滞销,当时太湖边几乎找不到收购螃蟹的人,那一年我家亏了一大笔。今年夏天的持续高温,就影响了螃蟹的生长,小个头比例偏多,卖不上价,不知道今年能赚上几个钱。”